氢云链2020-4-14 09:32
低碳化转型发展是中国应对内外部新形势、新挑战的共同要求。目前,煤炭、石油等能源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2019年,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更是向全球排放4亿吨二氧化碳。当地气候专家分析,这一数字已超过全球116个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国家的年排放量之和。1 、全球减少碳排放已经刻不容缓国际上看,中国碳排放量在2003年的时候超过欧盟的总碳排放量,2006年时中国的碳排放量超过美国,连续多年成为最大碳排放国。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上承受的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到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2.3亿吨,增量占到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量的41%。中国2018年排放总量达到92亿吨,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7.8%。从国内来看,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容量等多重约束下,有效加强碳排放管控越来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抓手。2015年底,习总书记在巴黎气候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习总书记提出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倡导世界各国一道,努力达成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国际气候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更要引领未来;既要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各国走向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中国希望通过努力,与其他国家合作塑造一个新的发展和治理模式,更好地实现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球的绿色低碳转型,迎来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2 、中植集团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航空母舰”2020年4月6日,中植企业集团与张家口市政府签署《合作推动氢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合作建设新能源车制造厂并设立氢能基金。合作拟在张家口市建设专用车(含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整车制造厂,规划年产能1500台,其中包括新能源客车、物流车和环卫等专用车。力争在2021年内建设完毕并投产。同时,拟共同设立氢能基金,一期规模10亿元。此外,中植汽车在四川、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地设有产品研发及生产制造基地,已初步形成区域内的品牌、技术和规模优势,公司计划在三年内建成由十家控股、十家参股、十家合作的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大型新能源汽车企业集群,将中植汽车打造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航空母舰。中植汽车充分显现了聚焦零排放,加紧布局未来市场的战略规划。同时,为促进燃料电池客车技术发展、加强行业间交流与合作、服务民生注入了信心与正能量。中植汽车在燃料电池、轮边驱动和复合材料应用等领域掌握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核心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技术认证100项。 依托核心技术优势,中植汽车成功研发出包括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纯电动客车、轮边驱动系列纯电动客车、纯电动机场摆渡车、纯电动经典考斯特、纯电动物流车等7大类16款产品,并已建立起覆盖国内主要经济区域和中心城市的完善的营销网络和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及北非等海外市场。3 、中国发展氢能产业优势凸显中国具有丰富的氢能供给经验和产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工业积累,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初步评估现有工业制氢产能为2,500万吨/年,可为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初期阶段提供低成本的氢能。富集的煤炭资源辅之以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可提供稳定、大规模、低成本的氢源供给。同时,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国,每年仅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弃电约1,000亿千瓦时,可用于电解水制氢约200万吨,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的不断壮大,可再生能源制氢有望成为中国氢源供给的主要来源。中国氢能应用市场潜力巨大。氢能在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以燃料电池车为代表的交通领域是氢能初期应用的突破口与主要市场。中国汽车销量已经连续十年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50%。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将以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探索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研究产业化重点向燃料电池车拓展。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基本具备产业化基础。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中国已掌握了部分氢能基础设施与一批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核心,制定出国家标准86项,具备一定的产业装备及燃料电池整车技术的生产能力。截止2018年底,累计入选工信部公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燃料电池车型共计77款。并在上海、广东、江苏、河北等地实现了小规模全产业链示范运营,为氢能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4 、中国氢能市场发展预测氢能是中国能源结构由传统石油、煤炭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元化格局的关键媒介。2018年,中国氢气产量约2,100万吨。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2,458万吨,约占该领域用能比例19%,相当于减少8,357万吨原油或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5 、中国氢能中长期需求预测数据来源:中国氢能联盟交通领域将是未来氢能消费的重要突破口,实现从辅助能源到主力能源的过渡。在商用车领域,燃料电池商用车销量在2030年将达到36万辆,占商用车总销量7%。到2050年销量有望达到160万辆,市场占比达到37%。在乘用车领域,2030年和2050年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在全部乘用车销量中的占比有望达到3%和14%。到2050年交通领域氢能消费达到2,458万吨/年,折合每年使用1.2亿吨煤的量,占交通领域整体用量的19%。其中,货运领域氢能消费占交通领域氢能消费的比重高达70%,是交通领域氢能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作者:黄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