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云链2025-3-6 10:52
从2019年开始,全国两会氢能提案就成为行业内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历年来,两会上的氢能提案意见基本都反应了产业彼时最关注的问题,因此历年两会的“氢声音”也体现了产业的发展变化和核心问题:2019年车企大量站队发声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2020-2021年能源企业加入,共谈氢产业链发展难题,关注绿氢发展和氢能产业落地;2022年焦点是国家顶层设计和示范城市群落实;2023年加强产业监管体系、加强绿氢扶持、应用范围扩大等三方面内容成为重点;2024年集中在扩大绿氢应用、示范城市群扩容、强化顶层设计和产业生态建设四大内容。截止发稿,已经公开的2025年全国两会代表的“氢声音”还相对较少,其中包括了几位往年两会为氢能发声的“老朋友”,如亿华通张国强、隆基钟宝申、天能张天任等。根据氢云链统计的两会代表的意见,对比往年,突破核心技术、扩展应用场景、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依旧保留,但2025年的“两会氢声”还有3个特点:1、阶段认知:达到全球领先,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政策扶持张国强等代表均认为,目前国内氢能产业在多个环节,如氢车产业规模、氢氨醇技术等已经全球领先,属于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但行业整体仍处于早期阶段,需要政策大力支持。2、政策制定:延续性、绿氢补贴与补贴落实氢能仍然是政策驱动型产业。除了常见的政策建议外,产业政策延续性、制定制氢端补贴、落实补贴政策成为亮点。政策延续性。“政策空窗期”被认为是2024年氢车市场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张国强、薛济萍等代表提出要提高产业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制定制氢端补贴。多位代表提到通过补贴或电价优惠方式降低制氢成本。保障补贴落实。张国强在2024年后再度表达了“及时发放奖补资金”的意见,张天任也提到了“保障补贴政策落地”的建议。3、产业建设:强调落地应用、供氢网络建设和标准统一落地应用推广和供氢网络建设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今年的特点是提案更加细化。落地应用方面,方向更加明确,如张国强、蔡睿等建议推广氢高速示范、钟宝申、李文辉等提出重点发展氨醇等绿色氢基燃料。供氢网络方面,统一加氢站审批标准成为重点,并提出加快推广高压氢储运和输氢管道建设。产业标准方面,强调统一各地区标准。通过全国代表提案的重点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内氢能产业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和优秀成绩,但成本偏高、政策不连贯、标准不统一等成为现阶段困扰确立氢能市场预期、快速扩大产业市场规模的关键因素。结合各位代表的建议,氢云链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出台延续性政策降低产业成本和提高行业预期,抓准核心场景扩大市场规模。以下为各位代表的发言情况。张国强 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认为,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产业发展将面临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首轮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接近尾声,市场、资本等资金开始观望,氢能产业面临融资难题,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二是产业链资金垫付压力大,企业应收账款普遍占比高,企业运营困难;三是车用高纯氢保障能力不足,我国加氢站建设总数虽位列全球首位,但覆盖密度不足;四是行业规模小,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年推广量不足万辆,且在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早期阶段,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张国强从五个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氢能产业的建议:一是加大产业链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支持力度。支持国家中长期国债用于民营企业技术研发及日常运营,支持各类投资机构设立主要投向氢能领域民营企业的投资基金;支持金融机构为氢能领域民营企业提供创新型信贷产品、专项债券和担保等金融服务。 二是完善奖补资金发放机制,及时发放奖补资金。 三是打造低成本氢气供应保障,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建立多渠道、稳定、经济的多元氢能供应体系,积极鼓励探索经济、高效、安全的储氢与运输技术。 四是开展氢能高速及其它交通运输领域示范应用,建议强化全国范围内的氢能高速示范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国氢能高速示范路线、氢能供应等。同时,建议鼓励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围绕物流及工业园区,推动重型燃料电池非道路移动机械试点应用;鼓励拓展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船舶、低空、航天等场景的示范应用。 五是推进氢能在工业及电力等领域的多元化示范应用。建议鼓励先行先试,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积极开展储能领域和发电领域商业化推广、逐步探索冶金、化工领域替代应用。薛济萍 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董事长薛济萍认为,当前氢能产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一方面,氢能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足,氢能的标准体系建设尚不健全,从而引发市场信心不足;另一方面,绿氢制造成本仍居高不下,市场需求不足,接受度低。为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薛济萍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尽快出台衔接政策。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于2025年年底即将期满,而氢能发展仍处于发展初期,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并出台衔接政策,以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例如,可以延续或优化现有的“以奖代补”政策,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调整奖励标准和条件,鼓励更多城市和企业参与到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中,进一步加快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生产以及加氢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对源头制氢进行适当补贴。影响绿氢成本高的因素主要为电价和生产设备。随着行业竞争和技术进步,电解槽、储运等关键设备成本逐年降低,为未来绿氢替代传统能源提供了可能性;现阶段政府可以出台补贴政策,重点向制氢端倾斜,直接对绿氢生产企业进行成本补贴,则会成为降低绿氢生产成本的关键。如按生产量给予财政补贴,为绿氢在交通、电力、工业等领域的市场推广提供保障。三是加强技术研发支持。近年,国内氢能技术进步迅速,但技术研发投入比例仍低于国际水平,如燃料电池的寿命和功率密度,储氢瓶碳纤维的国产化,液氢装备技术等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一定差距。张天任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认为,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发展问题,也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产业属性问题。 一、缺少专职机构,没有形成政策合力,确保战略实施的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