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云链2024-3-19 10:09
导读在2024年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多位来自政界、学术界、企业界的不同代表发表了对氢能的真知灼见。回顾过往,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在电动汽车百人会经历了2021年的骤然火热,到2022年的专题论坛、到2023年的徒然冷清,再到2024年热度再起。可以说,百人会很好地反应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社会关注程度。氢云链整理了11位领导、企业家在2024年百人会论坛上关于氢能的重要发言。根据专家们的发言,本次百人会中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信息包括:燃料电池商用车临近实用化、行业难题聚焦在供氢/运氢/成本/标准等四大方面、扩大示范范围和应用场景。这与2024年两会的氢能关键词基本一致。可以看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技术突破延伸到模式突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紧密配合。以下为具体内容。相关链接:万钢、欧阳明高领衔八位大咖百人会论剑,把脉未来10年氢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百人会氢能论坛 | 聚焦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陈清泉院士、亿华通、国电投、壳牌、JM论道氢能新阶段发展方向两会氢声|15个全国两会氢能提案的四大热点:顶层设计、绿氢应用、城市群扩容和产业生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打造氢能和燃料电池战略性新兴产业万钢建议,在考虑当前遍布各地的城市群示范的基础上,可以连通构建一个氢能走廊,形成综合化、规模化的示范工程。万钢提出了两步走的建议:1、连通以长途客车、重载货车、厢式物流等商用汽车为重点的跨区域高速公路综合示范线(是现有的车在高速公路上综合示范),以支撑氢能燃料电池汽车跨区域、规模化和中长途的运营,来提高总体示范的运营效应;2、沿氢能高速布局加氢设施,因地适宜开展绿电制氢、副产氢利用,逐步形成“就地制备、就近输运和西氢东用的多样化氢能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形成氢能走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没有氢储能、长周期储能不可能做纯粹的零碳能源系统欧阳明高从成本、电网协同和储能角度阐述了电动汽车对比电合成燃料汽车的优势,并阐述了氢能的重要性。成本角度。欧阳明高介绍,根据欧盟与壳牌的报告,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效率现在77%,2050年81%;氢燃料电池汽车效率是33%,2050年42%;柴油机汽车,现在效率20%,2050年效率22%,汽油汽车就更低了,现在16%,未来18%。电网协同角度。欧阳明高介绍,电动汽车可以进行实时互动来消除电网的中高频波动,电合成燃料的内燃机汽车是没法做到的。比如沿高速公路部署的光储充放换一体化系统,或者光储充放氢一体化系统。储能角度。欧阳明高提成,全周期储能主流技术路线都与新能源车有关,这个是电合成燃料汽车无法做到的,所以这是战略问题。长周期储能的主要手段是氢能,而氢能汽车带动了氢能全链条的发展。没有氢储能、没有长周期储能是不可能做纯粹的零碳能源系统的。10小时以内的中长期储能可以靠电化学,这个也是从汽车电池发展来的。2023年电化学储能上马3000多万千瓦,抽水蓄能多年累计也仅为5000多万千瓦;到2030年抽水蓄能做到1亿千瓦已是极限,但电池储能一年就可以新增1亿千瓦。2小时以内的短周期储能将来一定是电动汽车,因为电动汽车的储能量太大了,2040年3亿辆车、车上装了200亿度电,用一半来储,100亿kWh,非常庞大。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李建秋:燃料电池商用车开始实用化,车载液氢成本优势明显李建秋认为,燃料电池商用车在一些领域慢慢开始实用化,几个瓶颈正在或已经实现突破了。比如寿命方面,李建秋判断到2027年前后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寿命可以做到大概25000-30000小时以上,与整车同寿命;氢耗方面,11米的车的氢耗量大概是是5.3,基本与柴油车的百公里成本相当;大功率、低温启动已经基本克服;成本在上量后可以实现;大修还有待检验,但是各家可靠性均有提高。李建秋还强调了发展车载液氢系统。“LNG商用车1300升的瓶大概2-3万块钱一套系统。我们两个40公斤的液氢罐子成本加起来5-10万块钱,基本上能跑一千公里。如果用高压气氢,大概四五十万左右的储氢成本,所以这个成本是推动我们做液氢非常重要的因素。”李建秋希望有更多的整车企业进来推动液氢重卡、液氢瓶、液氢加注、液氢储供整个产业链标准的制定。对于未来,李建秋说道:“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到明年年底左右希望能够突破标准,实现示范。2027-2030年有几十条路线,千台级车辆的示范。到2030年燃料电池、储氢系统、氢能源、液氢工厂已经具备的话就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亿华通副总经理于民:燃料电池汽车进步巨大,但仍需国家支持于民回顾了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成就:燃料电池系统攻略从最初的30kW到现在150kW;低温启动从零下5度到零下35度;百公里氢耗从2006年的26公斤到现在7公斤左右;售价在过去的180万美金一辆,到现在150万人民币同样的配置;场景也逐步从政府采购向的市场化转变。对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于民认为,过去是问题太多,说不出来什么问题。现在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供氢端氢气来源,二是运输效率,三是运营成本。于民提出未来几年依旧需要政府的支持:“锂电池到今天非常成功,但是我们已经花了1500亿到2000亿,燃料电池花了多少钱呢?12个亿还没拨付到位。”中石化副总裁黄文生:锚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黄文生说,中国石化锚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目标,加快氢能产业链一体化的投资布局。公司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积极推进氢能全产业布局。目前已经建成投产国内最大年产2万吨的示范项目,所产的绿氢与我们在新疆的塔河炼化耦合,实现减碳目标。黄文生强调:“公司正在布局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一批绿氢重大项目,与传统的炼化耦合,为交通出行提供绿氢资源。结合“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加氢站用氢需要,打造燃料电池用氢供氢中心,累计在11家企业建成氢燃料电池的供氢中心,依托现有加油站的销售网络,结合国内氢能汽车发展和市场应用场景,逐步推进加氢站的建设,初步建成了成渝万、京津唐、沪嘉甬三大氢能走廊,累计发展加氢站128座,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建设运营的企业。”北汽福田副总经理鹿政华:纯电动、氢燃料要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做推广鹿政华认为,在商用车低碳化和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目前续航里程还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