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麦肯锡发布《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对策》相关报告,报告指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可以考虑实施侧重于减缓措施,提升自身适应能力,且支持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其中重点指出,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发展氢能市场。 报告指出,氢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载体,它能够产生热量和 电能,而且唯一的副产品是水蒸气。氢能用途广泛、清洁安全,不仅有利于长途 运输、工业能源、建筑采暖和电气等领域实现脱碳;也可以成为风能和太阳能 等间歇性能源的有效补充;而且由于氢能可以储存,氢能发电将有利于增加电网 的灵活性。 理论上,预计到 2050年氢能便可以满足全球最终能源需求的18%, 届时二氧化碳的年均排放量也将比现行技术下减少约60亿吨。 中国若要建立氢能生态系统,氢能的清洁生产转型至关重要。2017年,中国生产 了约2,100万吨氢(占全球产量的 1/3),其中绝大多数是“灰氢”,也即通过化石 燃料生产,生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排放。因此,为了实现脱碳目标,中国需要转 变制氢途径,其中一种途径就是生产“蓝氢”;“蓝氢”的生产基于现有工艺,但加 强了碳捕集。 “绿氢”则是由可再生能源电解生产而成。当前“绿氢”的生产成本仍 然很高,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和电解材料成本的下降,其成本正在迅速下降。 要想实现向“蓝氢”与“绿氢”的转型升级,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具体可包括将工 业生产纳入排放交易体系,促使相关企业淘汰“灰氢”。其他一些非财务措施也 能发挥作用,例如与行业领袖联手制定低碳氢生产目标。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 高企业对氢能的重视,促进氢能作为优质替代能源广泛用于工业采暖。这可能 会给钢铁、铝和水泥等产业的脱碳带来巨大机会。 不过,报告也指出,为了促进氢能的普及,中国还必须迅速扩大其输送网络,包括燃料电池汽车的 燃料管道和加油站。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建成的“加氢站” 为100个——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这个数字并不算多。 鉴于中国未来对氢气输送管道将有庞大需求,氢的生产和输送基础设施建设应 当由政府与民间共同出资,而且要以城市群为单位,在地区层面铺开,无须全国 统一建设。各省政府应当联手确定氢气供应站和管道系统的分布,共同建立控 制中心,并且负责监督生产和制定通用标准。中央政府可通过推行加氢喷嘴标 准化,为各省之间的协同创造条件。 来源:麦肯锡 作者:华强森,Kimberly Henderson, Mekala Krishnan,张海濛和林天惠 免责声明:氢云链致力于好文推送,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烦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