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污染零排放,“终极能源”或成碳环保战略落地抓手 氢能具有能量密度大、燃烧热值高、来源广、可储存、可再生、可电可燃、零污染、零碳排等优点。不论是氢燃烧还是通过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产物只有水,没有传统能源利用所产生的污染和碳排放。生成的水还可以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真正实现零排放。因此,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同时,氢能源来源广泛,特别是可以通过与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发电结合,利用电解水制取。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氢能源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清洁,更拓展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 数据显示,在我国化石能源在生产与消费中占比过高,能源转化效率水平相对较低。2018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2.3亿吨,排放总量达92亿吨。我国正不断加大对碳排放的管控,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6年,我国加入巴黎协定,承诺坚定承担减排职责。环保高效的氢能源产业的发展建设将缓解我国化石燃料燃烧副产品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发展,有望成为我国实现减排大战略的重要抓手。 各国抢抓布局,氢能产业发展将带来万亿市场 资料显示,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了氢能相关战略。作为最早将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美国,积极为氢能基础设施的建立和氢燃料的使用制定相关财政支持标准和减免法则。在日本,截止2018年底,运营中的加氢站为113座,到203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900座。同时,欧盟也在积极发展氢能在建筑、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多领域应用发展。依照欧盟燃料电池与氢联合行动计划,到2030年氢气可以预估取代7%的天然气,到2040年取代32%,到2040年,包括炼油厂在内的所有石油相关应用都可以实现向三分之一超低碳氢生产的转变。 我国从2009年开始对氢能源汽车进行购置补贴,以政策引导产业发展。2015年-2019年,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长超过200倍,逐渐体现规模效应。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交通领域是氢能应用的突破口与主要市场。2019年,“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版)》鼓励发展氢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燃料电池装备以及在新能源汽车和船舶上的应用。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助力和推动下,氢能源正在向主流能源进军。 申万宏源的分析报告显示,根据计划,在2020年,中国将建成100座加氢站,但截至2018年我国加氢站共有23座,全球占比约为6.23%,距离原定2020年建设100座加氢站的目标仍有很大距离,同时也表明,未来加氢站的建设进度会急剧增加,相关方面的需求巨大,是可见的机会点。据测算,2030年、205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空间将分别突破3000亿、7000亿,相关市场空间有望在2050年突破万亿。 从产到用一体化落地,全球规模第一电解水制氢项目样本效应可期 此次,宝丰能源开工建设的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将涉及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氢气储运、加氢站、氢能交通示范应用、与现代煤化工耦合制高端化工新材料等多个领域。项目总投资14亿元,合计年产氢气1.6亿标方/年,副产氧气0.8亿标方/年。将实现年销售收入6亿元,年利润总额1.1亿元,每年可减少煤炭资源消耗25.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4.5万吨。 该项目是目前全球规模第一的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项目。项目主要包括新建20,000标方/小时电解水制氢装置及配套公辅设施和200MWp复合型光伏电站、1座宁东能源中心示范站(含2000公斤/日加氢、10000标立/日加气、10000吨/年加油、8个充电桩),1座银川1000公斤/日加氢站,并将企业现有的两座油气共建站改造成油、气、氢共建示范站。 其中,计划一期建设10,000标方/小时电解水制氢装置及配套公辅设施和100MWp复合型光伏电站,计划于2020年底建成投产;宁东能源中心示范站加氢站计划于2021年4月建成投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新项目所产氢气主要作为交通和化工原料使用。项目将与包括银川城市氢能源示范公交专线、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氢能源公交等交通设施实现联动,同时,还将与现有煤化工耦合生产高端化工新材料,构建制氢储能、氢气储运、氢能利用全流程一体化“绿氢”产业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积极拓展新能源,煤化工龙头整合长短双规划 宝丰能源启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一方面将大大压缩企业目前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顺应国际、国内能源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抢占巨大的清洁能源增量市场,从传统能源龙头企业向新能源领域先行者转型布局。 此次电解水制氢项目装置将与公司现有高端煤基新材料产业链有效融合,公司首创将电解所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直供煤化工生产系统,即将太阳能电解“绿氢”补入甲醇装置耦合生产甲醇和烯烃等高端材料,副产氧气替代部分空分制氧用于甲醇装置煤气化助燃,有效提升甲醇产量,降低制氢综合成本,实现可再生能源向高端化工新材料的有效转化,强化宝丰能源高端煤基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优势。 同时,新项目的加入还将节约煤炭资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持续服务、贡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转自:证券市场红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