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车产业仍处“婴儿期” 近日,工信部公布《2020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提到加快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枪、加氢口等标准的制定,完成加氢通信协议的标准立项; 推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等整车标准,低温冷起动、能耗与续驶里程、动力性能等整车试验方法标准,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发动机、空气压缩机、车载氢系统等关键部件标准的立项。 今年1月,德勤和全球氢燃料电池电堆龙头巴拉德对外联合发布《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交通解决方案白皮书》称,未来10年,燃料电池车总成本将下降50%,燃料电池系统及氢气价格下降是主要驱动因素。其中,燃料系统成本预计到2029年将下降超过50%。 与美国氢能重卡进入量产交付阶段相比,我国氢能重卡仍处于样车测试阶段。目前我国氢能汽车领域更侧重于公交车、物流车和园区摆渡车,但结合氢燃料电池的技术特征,重卡是氢燃料电池最有希望率先实现产业化的细分领域。 近年来,潍柴动力、江铃重汽、上汽红岩等车企纷纷推出氢燃料电池卡车产品,燃料电池自主技术取得突破,但受制于量产成本因素,大多数国内厂商的重卡产品仍停留在样车测试而非示范运营阶段。 车百智库发布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分析2020》显示,氢燃料电池客车、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全生命周期成本分别为448.1万元、200万元,氢燃料电池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更是高达535万元。 氢燃料电池车虽然具有低碳环保的优势,但产业仍处“婴儿期”,需要强力的政府补贴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只有车辆的购置成本及氢燃料费用大幅下降,能与纯电动车和燃油车的经济性相匹敌,才能实现规模化推广。 另外氢燃料电池车的规模化量产,离不开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零部件成本降低以及氢燃料的低成本制取,这需要氢能上下游产业链齐头并进地发展。 另据了解,燃料电池系统对氢气的纯度有特殊要求,气体中的杂质将对电池寿命和质量产生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氢气的制取、储运及加氢等关键环节还有较大的提效降本潜力。 天风证券表示,最近氢能源政策“呼之欲出”,制氢、储氢、运氢三大成本问题有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以及国家级氢燃料电池汽车专项规划中得到逐步解决。 以“ 根据德勤数据预测,由于随后燃料电池的规模效应逐渐发挥优势,预计自营模式燃料电池的毛利率在2025年实现与电动车持平,在2026年与燃油车持平。租赁模式下,预计2023年燃料电池和电动车实现扭亏为盈,在2024年,燃料电池与电动车成本持平,2028年,燃料电池与燃油车持平。 氢燃料电池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20年初,全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保有量达1700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4250辆,商用氢燃料电池车1000辆。由于韩国和欧洲加大支持力度,2019年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部署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中国在政策的推动下,2019年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和商用车的部署数量也翻了一番。根据中汽协,2019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实现产销2833辆、2737辆,同比分别增长85.5%、79.2%。 根据GGII,燃料电池出货功率、装机量分别为174.92MW、128.06MW,同比分别增长74.62%、140.49%,均实现高速增长。 不过,氢燃料电池车目前仍受三方面的挑战: (1)氢燃料电池系统目前尚无其他大规模市场应用,若要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则氢燃料电池车的销量就必须增加。 (2)加氢基础设施数量有限。 (3)氢气仍比其他燃料用燃料更贵。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试图通过提供大额补贴来克服这些挑战,但无奈消费者的需求非常有限。尽管许多其他国家/地区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但增加氢燃料燃料电池车销量的强制性措施仍然有限,消费者偏好也尚不清楚。 据悉,目前在公路车辆领域中,纯电动汽车在新车销量中的占比远超氢燃料电池车。纯电动汽车技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氢燃料电池车技术注定要失败。 纯电动汽车的推广能降低电动汽车和逆变器等通用部件的成本,对燃料电池汽车有益,两种技术能够互补,还可以在混合动力车中搭配使用。 鉴于氢燃料电池车技术的未来对政策扶持力度的依赖性最强,要实现燃料电池制造供应链有序扩张、推进氢燃料基础设施部署,政策能否到位还有待观察。 如今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仅22000辆左右,还很难了解消费者实际兴趣和真实需求。2020-2030年,第一批氢燃料电池车投入使用后,将会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如相关运行参数、应用场景、挑战以及未来应用场景等。 假设各国政府设立2050年公路交通零排放目标,并选择氢能来促成该目标,估计氢燃料电池车在轻型汽车保有量中最高占比25%,公交车占比30%,中型商用车50%,重型商用车75%,前提是政府必须重视净零排放问题,并将氢燃料作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推动力。 目前两个条件尚未满足。若各国继续施行当前的政策,氢燃料电池车的应用前景高度分散,与液化石油气汽车的现状相似。 招商证券指出,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将共同促进燃料电池成本的下降。目前国内企业在各个环节发力,技术快速进步,同时政府注重对燃料电池产业链的扶持和培养,产业链上相关公司有更多的成长机会。燃料电池的发展有望复制锂电产业的路径,中国有望诞生一批优秀的企业。 随着燃料电池产业在中国走向规模化,相关的成本也将快速下降。中国国内的产业有望凭借规模优势,进一步形成成本优势,进而在全球形成更领先的竞争优势。随着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国内企业有望把握产业机会,在全球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从技术发展和规模生产两方面考虑,优先推荐 民生证券认为,目前以日本、韩国、美国为带动的海外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加速推进,国内开始进入行业导入期。 随着自主技术升级、国产化率提升、规模化效应显现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将凭借加氢时间短、长续航、低温性能好、能量转化效率高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应用中占据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