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成为主流能源基础条件的氢能源,是个万亿级市场的潜力领域。 氢云链了解到,氢能源具有来源丰富、安全性高、热值高、应用广泛等优点,在我国工业应用历史悠久,具备成为主流能源的基础条件。我国能源相对短缺,能源结构仍待改善,发展氢能源不仅有利于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也有益于改善化石能源燃烧副产品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尤其是国家近年来重点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动产业化发展。氢能利用也将由最初的燃料电池汽车逐渐向其他交通领域扩展,燃料电池船舶、燃料电池无人机也成为发展重点,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均较为重视氢能在交通领域的产业化进程。我国2009年开始通过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氢燃料电池汽车,2016-2019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从629台提升至2737台,复合增长率达到63%。 而根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对燃料电池汽车总体技术路线的规划可知,2020年,计划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在特定地区公共服务用车领域的小规模示范应用,要达到5000辆规模;2025年在城市私人用车、公共服务用车领域实现大批量应用,达到5万辆规模;2030年在私人乘用车、大型商用车领域实现大规模商用化推广,达到百万辆规模。根据以上数据,结合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商用车、乘用车发展现状,预计2050年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万辆,假设2020年5000辆全部为商用车,2025年的50000辆中60%为商用车,2030年的100万辆中40%为商用车,2050年500万辆中20%为商用车。预计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市场空间2030年将超过3000亿,2050年有望突破7000亿。预计燃料电池汽车系统关键零部件的市场空间2030年将超过2000亿,2050年将超过3000亿。预计到2050年,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加各零部件市场空间将突破万亿。同时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成熟,未来在船舶、无人机等交通领域以及储能、电力等民生领域有望开创更多应用场景。 目前无论是政策力度,还是市场响应,都呈现提速的态势。 氢云链了解到,首先在政策方面,其实自2011年以来有关部门已经从战略、产业结构、科技、财政等方面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引导鼓励氢燃料电池等氢能产业发展。2019年,氢能源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任务中明确“将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将氢能源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当前,《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也清晰描绘了发展蓝图:一、初期阶段(2016-2020):制氢环节布局工业副产氢气回收、煤基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三大技术,在2020年燃料电池车辆达到1万辆,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二、中期阶段(2021-2030):加速可再生能源制氢推广,到2030年燃料电池达车达到200万辆,加氢站达到1000座;三、远期阶段(2031-2050):加速煤基低碳制氢推广和绿色氢能供给方式多元化,加氢站覆盖全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1000万辆。而在市场响应方面,国内上市公司已经在纷纷加码氢能源领域投资。 2020年以来的各地政策更是积极跟进,3月2日,江苏常熟发布《2020年江苏常熟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工作要点》;3月3日,广东茂名工业与信息化局发布《茂名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3月16日,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布《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3月20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而在市场响应方面同样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其中3月3日,京城股份发布公告,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不超过4.62亿元,用于四型瓶智能化数控生产线建设项目、氢能产品研发项目;3月10日,鸿达兴业发布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权预案,拟募资49.85亿元用于年产5万吨氢能项目,其中3万吨为液氢,2万吨为高压气氢;3月24日,上海宝华招标网与中国招标投标服务平台发布名称为宝钢股份科研性示范加氢站(厂内)工程总承包的项目招标。 目前整个氢能源发展已经进入火热态势,而占据眼下最成熟制氢路线的同时,氢能产业链将在市场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