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云链,还给人类一个清洁的“粮食-水-能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瑞麟科技:破局电解槽“不可能三角”、打开碱性电解槽创新天花板

    瑞麟科技:破局电解槽“不可能三角”、打开碱性电解槽创新天花板

    氢云链2023-2-7 15:10
    2022年氢能领域最火是电解槽企业,可谓是炙手可热!为抢占全球碳中和目标下绿电制绿氢的新风口,各类能源企业几乎是以“跑步”进场的方式来解决产品有无问题。2023年电解槽环节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而有技术含量的电解槽企业也将成为资本下场“抢货”的重点品类之一。瑞麟科技是一家站在风口行的黑马企业。2021年瑞麟科技在全球率先推出一款“ALK成本+PEM性能”的全离网、大标方碱性电解槽量产产品——“低成本、高产能、快响应”破局目前电解槽“不可能三角”、打开碱性电解槽创新“天花板”,引领全球电解槽产品创新趋势。凭借该产品,瑞麟科技脱颖而出,一举进入全球大立方电解槽领军企业第一梯队,成为全球制氢设备领域的领航者 、全球领先“绿电制绿氢”设备提供商。作为制氢设备行业老兵,瑞麟科技成立于 2008 年,创始团队具有20年制氢设备行业经验,对制氢设备行业变化具有深刻的洞察能力和全球视野,始终保持前瞻性、体系化的技术布局。从解决行业痛点出发,追求多场景、低成本、高性价比的通用产品是瑞麟团队奉行的产品研发理念。2022年瑞麟科技电解槽年产能达到 500MW 以上。目前公司已经形成 2-1000Nm3/h 全系列碱性制氢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具备1-1000Nm3/h PEM 制氢设备设计和生产能力。图片来源 瑞麟科技 氢云链整理从技术路线上看,瑞麟科技与蒂森克虏伯的创新思路接近——从材料、工艺和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改良,打破传统碱性电解槽的“天花板”,走在行业前沿。从产品验证上看,目前蒂森克虏伯产品在钢厂进行了产品验证,适合化工厂、钢铁厂等大规模用氢场景,手上订单量达百亿,估值近300亿;瑞麟科技产品在国内“绿电耦合”场景下实现了技术和产品验证,满足大规模“绿电制绿氢”推广要求。在产品性能、产品价格和产能交付能力方面,目前瑞麟科技电解槽领先蒂森克虏伯一步。从技术创新上看,瑞麟科技大型电解槽具有全球唯一的高性能产品优势:ALK成本+PEM性能。或者说,瑞麟科技产品实现了“碱性的价格、PEM 的性能”的特点,在电流密度、电耗水、动态响应和体积小\轻量化等四个方面实现了全球技术领先水平。瑞麟科技大型电解槽4个核心指标领先优势如下:1)电流密度达到行业水平2-3倍。瑞麟电解槽额定工作电流密度已经达到8000A/m2以上,接近PEM电解槽10000A/m2的水平,3倍于高于国内常规碱性电解槽 。2)电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 100% 负荷下,瑞麟电解槽电耗为4.6kwh/Nm3,与国际领先企业(如 NEL)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优于国内 4.8-5.0kwh/Nm3 标方的水平。3)负载范围宽,动态响应形成数量级的领先,瑞麟电解槽动态响应和调节范围对比行业内有数量级上的领先。20秒内完成 10%~110%的热备动态响应,仅为常规电解槽用时的1/10,完全符合可再生能源制氢的要求。4)小型化、轻量化目前市场上1000Nm3/h的常规电解槽设备重量达到50吨以上,且体型庞大,不利于安装和运输;瑞麟电解槽的体积和重量仅为常规电解槽的 1/4-1/5,适用于更多应用场景,市场空间广泛。图片来源 瑞麟科技氢云链认为,规模化电解制氢推动了以单槽产氢量大型化为特征的本轮电解槽发展浪潮的第一波技术与产品变革,催生了一批新电解槽产品。放眼全球,目前绿氢装备行业还处于新技术、新产品验证阶段,现有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绿氢等新场景需求,例如,1)常规碱性路线: 低成本、高产能、难以耦合绿电;2)常规PEM路线: 可以耦合绿电,但高成本、低产能。可见,现阶段,如何探索“能用、好用”的产品,是全球企业共同创兴的方向。氢云链分析,随着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站内制氢、工业用电解制氢等场景初显,在大功率与低成本之外,市场对电解槽技术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可离网、小体积、高稳定、易维护。整体看,瑞麟科技大型电解槽产品独特,可完全离网耦合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产品优势十分突出。瑞麟科技在全球率先推出一款“ALK成本+PEM性能”的全离网、大标方碱性电解槽量产产品,具备“可离网、小体积、高稳定、易维护”特征,引领全球电解槽产品创新趋势。该产品凭借“低成本、高产能、快响应”实现了破局目前电解槽“不可能三角”、打开碱性电解槽创新“天花板”目标,成为全球制氢设备领域的领航者和制氢装备行业的黑马企业,发展前景十分值得期待!编辑:氢氢我心 校对:风氢扬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氢云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 ...
    风氢扬:从汽车老兵到氢电先锋,看风氢扬如何解决行业痛点

    风氢扬:从汽车老兵到氢电先锋,看风氢扬如何解决行业痛点

    氢云链2023-2-6 10:07
    在疫情放开下,2023年将是氢能产业“量”与“质”齐升的一年:一方面,示范城市群政策逐步落地,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有望进一步先放量,在重卡、冷链等领域有望初步实现商业化验证;另一方面,氢能与燃料电池的应用趋向多元化发展,如热电联供、船舶、氢化工等规模化示范应用项目也开始启动。氢云链判断,2023年燃料电池在各应用场景的突破有望引发产业从“量变”趋近“质变”。但针对国内燃料电池系统企业而言,还有三个市场痛点需要突破:1、重电堆轻系统,系统环节创新不足氢云链在企业访谈中获悉,国内重视对电堆等核心零部件的开发,对燃料电池系统的实际应用则重视不足,系统环节的核心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1)核心零部件技术掌握不足,如燃料电池核心控制器、氢气模块、空气模块等;(2)核心控制技术掌握不足,如系统电堆水管理、热管理、功率跟随、低温环境适应性、高原环境适应性等。2、燃料电池企业对车辆等终端应用需求理解不足现阶段,燃料电池应用项目基本由燃料电池企业非车企等主机厂牵头,主机厂不再起到提供技术需求和产品标准的关键平台作用,只能由燃料电池企业自行探索;多数燃料电池企业没有汽车产业背景,对于汽车等终端应用的理解略显不足,导致了产品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需要多次技术迭代等问题导致产品开发过程低效现象。3、产品定制化开发导致速度慢且成本高实践中,电堆与系统存在一对一的“绑定”情况。燃料电池系统定制化程度高(1个电堆对应开发1个系统)、开发速度慢(一般长达10个月)和开发成本高的现象亟待解决。资料图 来源:风氢扬科技作为一家从汽车界的“老兵”到燃料电池的“先锋”企业,风氢扬科技是如何解决这些行业痛点?风氢扬科技核心研发团队来自国内外知名燃料电池及整车开发企业,完整经历了国内汽车电动化和燃料电池产业化的历程。从汽车界的“老兵”到燃料电池的“先锋”,风氢扬团队的价值在于针对性地解决了目前燃料电池系统换机的三个难题。具体分析如下:1、创新系统开发理念,率先实现系统从“能用”到“好用”风氢扬通过构建“一个平台、两个架构、三大模块、七大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体系,形成支撑风氢扬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技术优势。从市场反应看,风氢扬系统产品基本实现了“高集成、高效率、高可靠、高安全”四大特点:高集成。与市场上的同功率产品相比,风氢扬系统产品实现重量轻19%,体积小16%,功率密度突破700W/kg;高效率。系统80%工作区域效率大于50%;系统最高效率突破65%;高可靠。沿袭车企对动力系统技术验证标准要求,系统通过前后俯仰、左右倾斜15%~30%测试验证;满足重卡全工况使用;低温启动温度满足-30℃快速启动;连续振动测试时长60h;高安全。系统绝缘阻值突破 10MΩ(湿态);系统整体防尘防水等级IP68;防触电等级IPXXD。资料图来源:风氢扬科技2、车企背景,深刻理解车用氢电产品场景需求创始团队来自国内龙头商用车企业,熟悉整车及动力系统的开发流程、技术标准及规范,同时完整经历中国商用车电动化发展历程,并完整经历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过程,参与多项燃料电池汽车开发、加氢站建设及示范项目运营工作,对车用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技术需求有深刻理解。可见,团队产业背景保障了企业在产品不走弯路,提高效率。3、首个平台化系统产品,打破业内定制化开发低效情况风氢扬基于“异源同构” 理念,依托车规级开发流程,打通原理设计、结构开发、控制优化、试验验证等底层开发逻辑,率先建立系统通用基础技术平台,可以对市面主流品牌超过15款电堆实现全面兼容,将燃料电池开发周期从10个月降低至最快2个月,整体开发效率提高80%。小结氢云链认为,燃料电池应用依赖集成化的燃料电池系统,2023年如果系统环节企业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突破将是燃料电池应用“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目前,风氢扬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已经在车用领域形成了百台级的规模化验证。在车用领域外,风氢扬还在小型发电装置、智能搬运、叉车等小功率场景,港口机械等中功率场景,工程机械、热电联供、分布式发电等大功率场景实现了3kW到2MW的产品全覆盖,并全部形成了示范案例。资料图 来源:风氢扬科技比较之下,风氢扬十分重视突破系统环节的核心控制技术研发,平台化服务理念积极推动了国内燃料电池系统的市场化发展方向。自2020年起,风氢扬凭借3年3款产品的迭代升级,多元化应用的拓展快速跻身国内燃料电池系统第一梯队。放眼未来,在碳中和背景下,未来30年,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应用领域总应用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风氢扬科技有望成为一匹黑马企业,分享碳中和产业红利!编辑:氢氢我心 校对:风氢扬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氢云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举报/反馈 ... ...
    莒纳科技:助力碱性电解槽走进万A电密时代

    莒纳科技:助力碱性电解槽走进万A电密时代

    氢云链2023-1-13 16:52
    在全球能源安全和碳中和背景下,氢能需求爆发,电解槽市场启动。由于成本优势,碱性电解槽成为电解水制氢市场的主导力量,以PEM电解槽为主的欧美地区也开始跑步进入碱性电解槽领域。在面对可再生能源制氢、制加氢一体站等新场景、新需求时,碱性电解槽出现制氢量不足、体积庞大、能耗过高等一系列难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电流密度较低等技术难点长期未得到突破,这也是对比PEM电解槽最主要的性能差距。在实现持续突破单槽产氢量后,提高电流密度成为碱性电解槽提升性价比优势、保持对PEM电解槽市场领先的关键。打破碱性电解槽电流密度天花板,需要在材料、设计、工艺等多方面入手,其中改进电极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莒纳科技是绿氢电极材料与解决方案供应商,聚焦先进电催化材料科技的创新与技术应用,致力于为电解槽企业提供领先的电极产品。1月12日,莒纳科技于其成都工厂举办产品发布会,宣布其首款碱液电极JA系列正式量产下线,电流密度最高可达11900A/m²,并在现场与宝瀛气体、中电丰业、国富氢能等企业签署超千万订单。图表1 莒纳科技碱液电极产品下线发布会来源:莒纳科技莒纳科技万安级别产品的量产,一方面将助力碱性电解槽进入万安电密时代,另一方面也说明电解槽产业进入产业分工、协同创新的新阶段。上下游企业需要根据新的产业阶段,设定新的产品技术目标和产业合作模式,才能真正把握市场发展机遇,推动企业和产业向前发展。01超高电密:碱性电解槽的发展创新难题碱性电解槽成市场主流,大标方“军备竞赛”启动。2022年全球电解槽市场规模再次翻倍。由于巨大的成本优势,碱性电解槽占据了国内市场的绝对地位,在一向被认为偏好PEM电解槽的国外市场中也实现了反超。碱性电解槽新品频出,而“大标方”成为众多碱性电解槽新品的最大卖点。单槽产能持续攀升,短短一年内从1000Nm³/h发展到2000Nm³/h,颇有“军备竞赛”之感。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电解槽热潮更多解决了企业自身“有无”问题,对于其他环节技术创新关联较少。高电密将成碱性电解槽下阶段创新重点。在大标方取得阶段性成绩后,随着电解设备规模化示范应用和电解槽产业链持续完善,碱性电解槽开始面临新挑战。一是新场景下新需求显现。制加氢一体站、工业大规模制氢等新场景发展提出了小型化、轻量化、长寿命、易维修等要求。以制加氢一体站为例,有加氢站企业向氢云链表示:“2023年制加氢一体站将会大量出现,对电解槽的体积、重量就提出了新要求。”二是PEM电解槽的竞争。随着产业链逐渐形成、产能逐步建立,国内PEM电解槽成本将在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叠加作用下快速下降,目前价格高于碱槽5-7倍的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性价比大幅提升,同时PEM的单槽产能也在持续突破。在成本优势大幅下降时,碱性电解槽性能方面的劣势将被放大,市场竞争的关键将可能从价格向性价比转变。有电解槽厂商向氢云链说道:“在未来看得见的5年里,碱性电解槽成本将下降一半,PEM电解槽则降至目前碱性电解槽的价格。价格和单槽产能等方面差距的缩小肯定会对碱性电解槽形成冲击,碱槽必须实现性能上的提升,才能维持市场竞争力。”碱性电解槽必须突破小型化、轻量化等新场景需求,并缩小乃至赶超与PEM槽在性能上的差距。关键在于提升电流密度。电流密度是目前碱性电解槽与PEM电解槽最主要的性能差距之一。目前国内碱性电解槽的电流密度基本在5000A/m²以下,对比PEM电解槽动辄10000A/m²以上的电密达到3-7倍差距。碱性电解槽体积庞大、重量过高、能耗高等待突破难题同样与较低的电流密度息息相关。部分碱性电解槽厂商已开始致力于提高电密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距离PEM槽万安级电密仍有相当距离。02莒纳科技助力碱性电解槽进入万A电流密度时代提高电密方法包括调整核心材料、优化结构和电极性能等,其中优化电极是最佳路径之一。莒纳科技JA系列碱液电极通过独特的催化剂材料设计和创新的负载工艺,实现碱性电解槽电流密度突破万安大关。图表1 莒纳科技碱液电极产品来源:莒纳科技电密提升50%,最高达到11900A/m²。根据电解槽厂商实测数据,JA系列电极可将电解槽电流密度提升50%以上,最高可达11900A/m²,媲美PEM电解槽。电耗降低10-20%,最低可至3.66kwh/Nm³·H₂。JA系列电极通过降低析氢、析氧过电位和电极接触电阻,使小室电压下降20%,电解效率提升至近80%,从而降低能耗超10%,直流电耗最低可至3.66kwh/Nm³·H₂,实现氢气生产电耗小于50kwh/kg。自由定制电极尺寸,尺寸直径可达1.9m。为满足碱性电解槽的结构创新需求,除了镍网、泡沫镍等基材可选外,莒纳科技还能够根据槽商实际需求定制电极形状,尺寸可在100-1900mm直接内调整,厚度调整范围是0.2mm-5.0mm。图3 莒纳科技工厂投产来源:莒纳科技2022年12月,莒纳科技成都工厂正式投产,开启交付。数家电解槽厂商对莒纳科技的量产产品进行了测试,图4为电解槽厂商的实测数据。其中中电丰业是最早一批参与莒纳科技产品测试的槽商。其负责人表示:“莒纳科技电极所表现出的优异性能让我们意识到电解槽即将进入万安电密的时代。这意味着碱性电解槽可以与PEM电解槽相媲美,对于产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与莒纳科技这样新晋的专业配套商合作,发挥其高效率低成本的产品优势,一同争取更为广阔的市场。”图4 槽商对莒纳科技电极产品的实测数据来源:莒纳科技莒纳科技JA系列电极的高电密、低电耗特性可帮助解决电解槽的多个难题。1)推高单槽产能在电解小室不变情况下,电流密度提升可以直接提升电解槽功率,实现产氢量的提高,助力电解槽突破3000标方。2)实现槽体小型化、轻量化在相同的产氢速率下,电流密度的提升可减少50%以上的小室数量,从而实现槽体体积减少50%以上,满足更多室内或撬装需求。3)降低生产投入、运营成本生产成本方面,小室数量的减少直接减少50%生产用料,并显著降低工艺难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降低了对生产设备和厂房的要求,如槽体长度缩短后,有望不再需要甲类厂房作为生产场所。运营成本方面,电费是电解制氢的主要成本,电耗下降将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以产氢量1000标方/小时的电解槽为例,若电解槽寿命为10年,生命周期内最高可节省4000万度!本次签约方之一的宝瀛气体的负责人说道:“作为气体商,电解制氢的降本增效 ...
    2022年营收腰斩、业务收缩!捷氢更新科创板IPO财报信息

    2022年营收腰斩、业务收缩!捷氢更新科创板IPO财报信息

    氢云链2023-1-3 16:34
    12月30日,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氢”)于上交所披露了2022年半年度财务数据。该文件指出:捷氢2022年前11月营收为1.56亿,合计销售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系统分总成 324 台套。截至问询回复出具日,捷氢在手订单预计销售金额可达近 7452.60 万元。据此,仅从营收来看,捷氢2022年或可达到科创板2亿营收的上市门槛。一、业务全面收缩,营收腰斩营收腰斩,同比减少近61%。如图表1所示,文件指出,捷氢2019-2022年前11月营收分别为1.12亿、2.47亿、5.87亿和1.56亿,合计销售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系统分总成 324 台套。同时截至问询回复出具日,捷氢在手订单预计销售金额为7452.60 万元,预计捷氢2022年全年营收为2.30亿元左右,同比减少近61%,甚至将低于2020年的营收水平。图表1 捷氢营收情况(单位:万元)来源:捷氢回复函 氢云链整理燃料电池系统业务占比为83.54%。如图表2所示,文件披露了2022年上半年捷氢各类业务营收情况,其中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燃料电池电堆和工程技术服务营收分别为7594.33万元、1327.43万元、165.93、和2.89万元,捷氢上半年总营收为9090.58万元,其中燃料电池系统收入占比83.54%。图表2 2022年上半年捷氢各类业务营收情况来源:捷氢回复函 氢云链整理业务面临全面收缩,燃料电池系统分总成未贡献收入。2021年捷氢总营收为58652.37万元,如图表3所示,2021年捷氢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分总成、燃料电池电堆、储氢系统、工程技术服务营收分别为28882.96万元、10432.55万元、9238.38万元、7356.1万元、2561.38万元。基于上述数据,整体看,捷氢今年业务或面临全面收缩的情况,且2021年贡献了过亿收入的燃料电池系统分总成在2022年上半年未产生营收。图表3 2021年捷氢各类业务营收情况来源:捷氢回复函 氢云链整理二、客户集中度走高,毛利下降2022年上半年,捷氢客户集中度有所上升,其中燃料电池系统和电堆前三客户占据公司对应业务营收的百分之百,储氢系统和工程技术服务只有单一客户。另一方面,如图表4所示,捷氢2019年-2022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2.42%、18.67%、27.99%和17.29%。2022年上半年,捷氢产品的综合毛利率略有下降。图表4 2019-2022H1捷氢毛利情况来源:捷氢回复函 氢云链整理编辑:风氢扬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氢云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估值超70.5亿!亿华通全球招股,拟募资10亿港元起

    估值超70.5亿!亿华通全球招股,拟募资10亿港元起

    氢云链2022-12-29 15:01
    12月29日,亿华通正式启动招股,拟全球发行1762.8万股,招股日期为2022年12月29日-2023年1月5日,其中香港发售拟占10%,国际发售拟占90%。文件指出,每股香港发售股份不超过76港元且不低于60港元,募集总额为10.577亿港元-13.397亿港元,发售价定价日不晚于2023年1月6日。于全球发行1762.8万股后,亿华通总股本将增至117519387股,按60港元-76港元的发行价计算,亿华通港股市值为70.5亿港元-89.3亿港元。认购50股/手,入场费为3838.32港元,股份预计2023年1月12日(星期四)上午9时正开始于联交所主板交易。所得款项用途:75%研发、15%营销、10%一般用途如图表1所示,经扣除包销佣金、奖励费(假设酌情奖励费获悉数支付)及有关全球发售(假设超额配股权并无获行使)的估计开支后,亿华通将从全球发售收取的所得款项净額(假设发售价为68.00港元(即发售价范围的中位数))约为1121.8百万港元。亿华通拟动用所得款项净額作以下用途:约75.0%(约841.2百万港元)将用于拨付未来三年的研发;1、所得款项净額中的50.2%(或约562.6百万港元),为开发的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平台提供资金,包括(i)约361.8百万港元将用于购置最新的研发及测试设备(如材料测试设备、电堆测试台及燃料电池系统测试台,及综合环境舱);(ii)约106.8百万港元将用于为研发活动支付的材料费和燃料动力费;(iii)约31.1百万港元将用于招募额外超过35名研发人员以从事新一代研发平台产品测试及研发活动;(iv)约62.9百万港元将用于升级新一代研发平台现有的模拟、处理及分析软件;亿华通拟招聘的额外研发人员将包括不少于五名在燃料电池系统行业拥有超过两年工作经验的初级人员、不少于15名在燃料电池系统行业拥有超过五年工作经验的中级高级工程师,以及不少于15名在燃料电池系统行业拥有超过十年工作经验且资质良好的高级专家;2、所得款项净額中的24.8%(或约278.6百万港元),为海外研发项目提供资金。具体而言,为利用日本当地人才及其他研发资源,亿华通有意于日本开展四个专注于燃料电池电堆及其核心材料的研发项目。该等项目的资金将用于采购测试设备及招募当地专业及资深研发人员以开发我们的新一代燃料电池技术;为利用亿华通的技术能力在日本进行海外研发项目,拟聘请七名在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部件研发方面拥有至少十年工作经验的高级专家,包括燃料电池电堆、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及催化剂;并且其设计的产品已经商业化。约15.0%(约168.4百万港元)将用于在未来三年透过产品推广及多渠道营销提升品牌认受性;(i)约79.0百万港元将用于扩充于若干地区的营销和售后团队。亿华通打算雇用150名具销售和客户服务经验的人才;(ii)约59.8百万港元将用于协助商用车制造商测试其燃料电池汽车原型以及生产及推出新车型以推广亿华通的燃料电池系统;(iii)约27.9百万港元将用于筹备产品或参与行业活动,如产品展览、产品发布活动及行业机构举行的活动;(iv)约1.7百万港元将用于投放在线及传统广告以及升级公司网站。约10.0%(约112.2百万港元)将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图表1 亿华通H股上市所得款项用途来源:亿华通招股文件业务规划:新开发15款车型、新增10个市场亿华通指出,由于研发技术的改进及燃料电池系统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司已面临且预期将继续面临毛利率下调压力。为维持竞争力,亿华通指出需要降低产品售价,并通过增加销量以降低成本及开支,同时推出具竞争力的新产品。亿华通未来部分业务规划如下所示:1、升级产品及新增应用场景。由于燃料电池汽车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行驶里程更长,加油速度更快,亿华通计划专注于中长途、重型及冷链运输等潜在应用市场,以扩大业务规模。亿华通拟于未来四年内利用新一代研发平台开发约15款车型,并以具竞争力的价格推出更多新产品,扩大产品组合。此外,亿华通未来拟开发用于高功率输出重型卡车、城际客车及专用车辆以及乘用车的新燃料电池系统。2、客户保留及扩展。为扩大客户群并使其更为多样,亿华通计划与十多间主要汽车制造商磋商潜在合作,以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原型及推广新产品。该等潜在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类型为城际货运、建筑及土木工程以及拖车运输。在节能减排经济激励及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除了汽车制造商外,城市公交公司及政府部门等终端客户、民营企业亦将于不久的将来在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亿华通拟与该等市场参与者积极合作,提高市场地位。亿华通计划向20多间城市公交公司推广产品,并在20多个已兴建或将兴建高目标数量加氢站的城市扩展业务。3、地域扩张。为配合利好的政府政策,亿华通正通过加强销售及营销能力以及提升与目标地区主要城市(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战略支出,以扩大地理分布。亿华通计划进一步扩大与在北京、张家口、上海、郑州、成都及淄博等主要城市营运的中国大型商用车制造商的业务关系,同时将进一步扩展业务至已兴建或将兴建加氢站的城市。亿华通目标是于未来三至五年内在中国20多个城市及地区推广燃料电池系统,包括约十个新增市场,例如位于内蒙古、江苏及广州的市场。4、加强营销力度。亿华通计划扩充营销团队,配备在物流及商业运输行业具有专业知识并能够与更多终端客户开发网络的经验丰富的业务及销售人员。此外,亿华通计划通过(i)协助商用车制造商测试其燃料电池汽车原型以及生产及推出超过100款新车型;(ii)为公司产品参与超过40个行业活动;及(iii)未来三年投放在线和传统广告,以积极推广产品应用。编辑:风氢扬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氢云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品牌宣传、日本四项研发为亮点!亿华通A+H股终于圆梦

    品牌宣传、日本四项研发为亮点!亿华通A+H股终于圆梦

    氢云链2022-12-14 17:19
    12月12日,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华通")在港交所披露其通过聆讯后的招股书,亿华通(A+H)挂牌即将梦想成真。(早前分别于2022年1月27日、8月1日先后两次递表。)继成为首家A股上市的氢企后,亿华通将再度成为在港上市的中国首家以氢能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招股书指出:2019年-2022年6月,亿华通营收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2022年上半年营收达2.69亿。自2016年首款商业化产品发布以来,亿华通已累计向超过20家中国商用车制造商销售超过2900套燃料电池系统,其中2019年-2022年6月,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销量达169.1MW。一、营收逐年增长,毛利率较稳定报告期内,如图表1所示,亿华通2019-2022年6月的营收分别为5.54亿、5.72亿、6.29亿和2.69亿,其中在2020年全国燃料电池车销量同比腰斩的情况下,亿华通营收同比依旧实现3.4%的增长。图表1 亿华通营收情况来源:亿华通招股书报告期内,亿华通毛利率水平相对较为稳定,整体在40%水平上下波动,而在2021年毛利率小幅下跌后,目前亿华通的毛利率有所回升。二、系统营收占比走高,平价售价年复合下降速度达37.2%报告期内,如图表2所示,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营收占比整体呈现走高的趋势,2019年-2022年6月,系统营收占比分别为86.9%、87.3%、82.3%和94.6%。图表2 亿华通各业务营收情况来源:亿华通招股书另一方面,如图表3所示,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的销量和装机量快速增长,2019年-2022年6月,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销量达到了2054套,装机量达到了169.1MW。图表3 亿华通系统销售情况来源:亿华通招股书2019年-2022年6月,亿华通售出系统的平均装机功率分别为47.8kW、72.1kW、107.9kW、98.5kW,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由于今年上半年亿华通配套了较多的中小功率车型,导致其平均装机量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亿华通的平均售价快速下降,截至今年上半年已降至4980元/kW,年复合下降速度达37.2%。三、港股上市融资款四大用途招股书指出,亿华通港股融资款主要用于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研发、日本四大研发项目、品牌宣传及现金流的补充。详情如下所示:1、为开发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平台提供资金。包括购置最新的研发及测试设备(如材料测试设备、电堆测试台及燃料电池系统测试台,及综合环境舱);为研发活动支付的材料费和燃料动力费;用于招募额外研发人员以从事新一代研发平台产品测试及研发活动;用于升级新一代研发平台现有的模拟、处理及分析软件。2、为海外研发项目提供资金。为利用日本当地人才及其他研发资源,亿华通有意于日本开展四个专注于燃料电池电堆及其核心材料的研发项目。该等项目的资金将用于采购测试设备及招募当地专业及资深研发人员以开发亿华通的新一代燃料电池技术;为利用亿华通的技术能力在日本进行海外研发项目,拟聘请在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部件研发方面的高级专家,包括燃料电池电堆、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及催化剂;并且其设计的产品已经商业化。3、用于在未来三年透过产品推广及多渠道营销提升亿华通的品牌认受性。其中,将用于扩充亿华通于若干地区的营销和售后团队。亿华通打算雇用具销售和客户服务经验的人才;用于协助商用车制造商测试其燃料电池汽车原型以及生产及推出新车型以推广燃料电池系统;将用于筹备产品或参与行业活动,如产品展览、产品发布活动及行业机构举行的活动;将用于投放在线及传统广告升级公司网站。4、将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从亿华通募资的四个用途看,氢云链认为,技术研发依旧是企业发展重点,同时也反应产业两个重要变化趋势:(1)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此前亿华通极少传出海外项目的消息,在照顾说明书中却提出在燃料电池技术大本营之一的日本进行商业化扩展,显示了亿华通在市场战略方面的重大转变。国内其他燃料电池企业如国鸿、重塑等,也在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呈现出“集体出海”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燃料电池企业出海一般先考虑欧洲市场,此次亿华通以日本作为出海第一站,可能与亿华通和丰田之间的合作关系有一定关联。(2)行业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阶段。有意思的是,亿华通将品牌宣传作为募资的主要用途之一,这在高科技领域企业IPO披露中是较为少见的信息。见微知著,氢云链认为,这可以侧面显示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市场化阶段,新玩家不断入场,放眼望去一片红海,即使是龙头企业,也必须加强市场品牌宣传增加产品竞争力。编辑:风氢扬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氢云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电解槽拟PEM+碱性双路线!国鸿氢能港股上市递表

    电解槽拟PEM+碱性双路线!国鸿氢能港股上市递表

    氢云链2022-11-23 14:37
    11月22日,国鸿氢能科技(嘉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鸿氢能”)递表港交所主板,华泰国际为独家保荐人。在进度上,似乎比公告在港二次上市的亿华通要更快。从报告来看,国鸿氢能营收实现了快速增长,2021年达到了4.57亿,其柔性石墨双极板、电堆及系统产能利用率在报告期内快速提升。2021年国鸿氢能电堆出货量达126兆瓦,占有24.1%的市场份额,于行业中排名第一。而在电解槽方面, 国鸿氢能拟采用PEM+碱性双条腿走路的方式。一、营收快速走高报告期内,国鸿氢能营收情况如图表1所示,2019年-2022年6月30日,营收分别为3.66亿、2.27亿、4.57亿和1.90亿。其中2020年营收较2019年下滑了近38%,报告指出,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下游订单因客户更愿意于有关支持性政策更新后下达订单而延迟以及COVID-19疫情的影响。图表1 国鸿氢能期内营收情况来源:国鸿氢能招股书报告指出,2019年-2022年6月30日,国鸿氢能的毛利率分别为30.4%、3.5%、27.9%和18.6%。其中存货和许可贬值是影响毛利率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国鸿氢能销售产品及服务的成本情况相对较为稳定。二、产能利用率大幅走高,出货量全国第一2019-2021年,国鸿氢能柔性石墨双极板产能分别为180万片、120万片、120万片,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21.1%、43.6%、66.7%;燃料电池电堆产能均为300MW,产能利用率分别为21.1%、27.2%和78.8%。2020-2021年,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系统的产能分别为500套和2000套,产能利用率为29.6%和61.1%。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鸿氢能柔性石墨双极板进一步走高至68.6%,受产业影响,其产能利用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年内国鸿氢能的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走高。报告指出,2021年,按出货量计,中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市场规模约为522.3兆瓦,其中前四大公司约占市场总规模的75.4%。其中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出货量为126兆瓦,占有24.1%的市场份额,于行业中排名第一。另一方面,国鸿氢能配备自产燃料电池电堆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出货量约为86.2兆瓦,占有21.2%的市场份额,按配备自产氢燃料电池电堆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出货量计排名第一。三、将进一步扩产能并发展电解槽业务报告指出,为了满足市场对氢燃料电池产品快速增长的需求,国鸿氢能计划通过于中国多个地区建设更多生产设施来进一步扩大产能。相关规划如图表2所示所示。图表2 国鸿氢能产能规划来源:国鸿氢能招股书 氢云链整理同时报告指出,在制氢设备方面,国鸿氢能将继续专注于电解水制氢设备的设计及开发。国鸿氢能计划开展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及碱性电解槽的研究和开发,以实现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大规模生产,并开发在此类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通过风力或太阳能实现制「绿」氢及储氢;另一方面,国鸿氢能将实现碱性电解槽的大规模生产,并将此类技术用于氢储能等。针对电解槽市场,报告指出,国鸿氢能短期内持续开发系统集成与控制等制氢设备核心技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兆瓦级制氢设备的生产销售;长期来看,国鸿氢能将专注于自主开发兆瓦级的电解槽技术并实现先进制氢设备的国产化。编辑:风氢扬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氢云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亿华通Q3营收同比腰斩!毛利率回升但亏损持续

    亿华通Q3营收同比腰斩!毛利率回升但亏损持续

    氢云链2022-10-31 18:51
    10月30日,亿华通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根据公告,亿华通第三季度实现营收约1.21亿元,同比下降5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57万,与2021年Q3比较,同期亏损下降了36.65%。截至2022年9月30日,前三季度,亿华通实现营收总计3.91亿,与2021年同期规模(3.73亿元)基本持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461),较2021年同期(-7076)亏损幅度加大33.72%。根据亿华通季报披露信息,氢云链分析2022年亿华通财务业绩特点如下:1、营收增长跑输大盘,单季度同比第二次下降。今年Q1-Q3亿华通总营收为3.91亿元,去年同期为3.73亿元,同比微增4.58%,跑输国内1-9月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30%的成绩。其中,亿华通三季度营收约为1.21亿元,2021年三季度则达到了2.56亿元,自上市以来第二次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且下降幅度达到52.50%。上次出现报告期内营收同比下降是在2021年一季度,下降幅度为41.97%。报告指出,Q3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燃料电池成本及市场售价快速下降,公司产品平均售价较去年同期下降,导致本报告期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仍处于经营亏损状态。今年Q1-Q3亿华通总营收为3.91亿元,总成本为5.03亿元,其中营业成本为2.30亿元,三费支出2.75亿元,高额的三费支出是亏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今年前三季度亿华通信用和资产减值计提为3646万,去年同期则高达7854万。3、毛利率大幅回升。如图表1所示,亿华通2021年Q1-Q3的毛利率均在30%以下,最低仅有22.79%,Q4毛利率回升至接近49%。今年前三个季度,亿华通毛利率基本维持在40%以上的水平,基本维持了2021年4季度以来的水平,同比大幅上扬。图表1 亿华通2021年以来各季度营收(左)和毛利率(右)情况 营收单位:亿元来源:亿华通财报4、三费大幅提升,人工成本走高成重要原因。截至今年Q3,亿华通三费支出高达2.75亿元,同比增长57.86%,其中管理费用已达1.42亿元,超过2021年全年总和的1.36亿元。亿华通年中财报指出,人工成本的上升是影响公司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年中财报,亿华通员工人数已经达到879人,同比增长33%。 据氢云链了解,2022年国内主要的燃料电池企业都在进行团队扩张,规模较大者甚至数量翻倍。“抢人”必然导致的薪酬提升。因此企业的人工成本无论在“量”(人数)还是“质”(人均薪酬)都到了新的高点。5、存货持续高企,库存贬值风险凸显。截至三季度末,亿华通存货达到了3.86亿元。根据亿华通2022年半年报,2季度末其库存为2.85亿元,彼时累计计提的存库贬值已达8673万。在库存持续提升的情况下,三季度的库存贬值着实令人担忧。实际上,亿华通的库存一直居高不下。在燃料电池技术快速迭代、成本快速下降的情况下,未来存在企业库存贬值风险亿华通作为A股燃料电池“独苗”,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是当下氢能产业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亿华通财报的分析,氢云链总结目前氢能产业发展的3大特点。1、国产替代往上游延伸,成本加速下行,导致毛利回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国产替代已开始从系统、电堆环节向催化剂、质子膜等核心材料发展,同时新入场玩家数量大增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国产替代叠加规模效应,上游成本加速下行。前期上游成本高企而下游竞争激烈导致毛利率快速下行的情况开始缓解。2、市场规模走高,企业营收“冰火两重天”。截至9月,燃料电池产销均超2000辆,远超去年同期水平,叠加热电联供等领域的应用,燃料电池总装机量涨势喜人。在燃料电池系统企业层面并非“雨露均沾”,而是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情况。根据氢云链调研,燃料电池系统企业有的营收成倍增长,有的微增或基本持平,亿华通营收仅比去年上涨了4.58%。氢云链认为,原因在于系统环节玩家众多,竞争激烈,同时氢能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存在一定地方保护现象,各地方示范项目推进程度对企业业绩影响明显。3、人才问题凸显。结合亿华通的情况来看,氢能产业人才数量已经明显或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的要求,“抢人”导致企业人工支出成本大幅走高。小 结2022年,市场总体规模在上升,但燃料电池系统企业层面并非“雨露均沾”:一部分企业营收增长翻倍;另一部分企业营收增长停滞。从产业层面看,毛利回升原因来自上游国产替代加速引发核心零配件和材料成本加速下行,有利于产业良性发展,但市场化程度不足、人才总体缺失现象亟待解决。编辑:风氢扬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氢云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重拾氢内燃车宝马牵头研发40吨氢能重卡!车企纷纷“两条腿”走路

    重拾氢内燃车宝马牵头研发40吨氢能重卡!车企纷纷“两条腿”走路

    氢云链2022-9-29 14:18
    近日,由宝马集团牵头的在德国研发18吨和40吨氢能内燃机重卡的一项联合研究项目,得到1130万欧元国家资金支持。该名为HyCET(氢燃料发动机卡车)的项目,希望研发和测试内燃机氢能燃料卡车,旨在证明氢能卡车在运输物流中的适用性。加入该联合研究项目的其它公司还有:道依茨、DHL、KEYOU、道达尔能源德国市场、沃尔沃集团。氢云链获悉,该项目投资额为1950万欧元,德国联邦数字和交通部资助了1130万欧元。同时为两座加氢站的建设提供了570万欧元资金。项目为期4年,希望研发两辆18吨和两辆40吨的氢能内燃机卡车,这些卡车将由宝马集团和道依茨运输物流进行测试。此外,还将在德国莱比锡和纽伦堡新建两座重卡加氢站,方便氢能卡车日常运营。宝马氢内燃机车型的再尝试宝马已是氢内燃机车型的“老玩家”了,其BMW氢能7系早在2006年就亮相全球。2007年6月19日,宝马正式推出世界第一款供日常使用的氢动力豪华高性能轿车BMW氢能7系,同年,BMW氢能7系亮相中国。但后续,相关项目被搁置。据悉,当年宝马氢内燃机被搁置的原因包括:(1)技术方面问题众多。有燃烧,回火,爆震,高负荷时的早燃,部分区域低于着火界限,氢气逃逸,颗粒物排放,烧机油导致氮氧化物排放等等;(2)效率问题。氢内燃机的燃烧效率与传统内燃机相似,约在30%-40%。但这对比彼时的燃料电池可达60%以上的效率略显偏低。(3)储氢导致的续航问题。当年的宝马7搭载了8公斤的液氢,但续航甚至没有超过300公里。储氢已不容易,叠加效率不高,导致氢内燃机汽车“短腿”。(4)配套问题。当年仅有宝马孤身奋战,供应链上没有相应的企业配合,技术迭代难以为继。而随着全球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宝马似乎又正式开始氢内燃机车型的尝试,不同的是,宝马从原来的乘用车车型转为了商用车型。以本次项目为例,研发的两款车型均为重卡车型。车企纷纷“两条腿”走路有关于内燃机和燃料电池的路线选择问题上,一直是产业所关注的,有关问题也从汽车讨论到了船舶,甚至是飞机。而在汽车市场,车企目前纷纷开始选择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包括传统的柴油机巨头康明斯和潍柴等。以康明斯为例,一方面康明斯最近获得了物流运输Werner Enterprise公司500台康明斯X15H氢内燃机订单,与此同时,康明斯在国内联合万向汽车斩获了上海52台氢燃料电池客车订单,将配套其125KW的燃料电池系统。宝马在进行内燃机车型研发的同时,也于近期发布了燃料电池车型相关的计划,首款小型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在2022年底亮相。从国内车企来看,年内已有上汽、一汽、东风、广汽等车企发布氢内燃机,同时潍柴、玉柴、原上柴等柴油机巨头也纷纷发布了氢内燃机,详情如下表所示。国内氢内燃机相关事件来源:氢云链而在发布氢内燃机产品的同时,车企也纷纷布局了燃料电池相关产品,其中东风、玉柴、潍柴等企业更是亲自下场做燃料电池系统,其中东风年内已配套了部分车辆并上险。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是竞合关系。从竞争看 ,谁的成本低和产业链接受程度高是竞争关键,目前还没有定输赢;从合作看,二者都是在革化石能源的命,受益者是氢燃料的推广和普及。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内燃机产品的布局上,似乎都青睐商用车型,尤其是重卡,从各个企业发布的内燃机产品来看,基本都是10L以上的大型号,仅有广汽发布了一款1.5L小型的氢内燃机产品。编辑:风氢扬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氢云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2025年争取纳入国家城市群!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

    2025年争取纳入国家城市群!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

    氢云链2022-8-29 14:59
    8月5日,山西省发改委印发了《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一、发展目标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协同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基本构建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在不新增碳排放的前提下,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万辆以上(全国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应用规模全国领先。可再生能源制氢量显著增长,成为新增氢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二氧化碳减排。到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实现多元规模化应用,形成布局合理、产业互补、协同共进的氢能产业集群,有力支撑我省实现碳达峰。到2035年,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幅提升,为我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强支撑。二、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加快构建“1+N”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聚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建立健全氢能标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审批、财税支持等方面制度供给,有效发挥政策引导规范作用。(一)健全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围绕氢能制、储、输、用,积极实施有关国家、行业标准,支持龙头企业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相关团体标准。对在工作实践中取得实际效益的标准项目,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经费补助,不断健全和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为氢能产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支撑。加快建设氢能产品检验检测、计量测试、认证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相关服务。(二)建立健全氢能政策体系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在兼顾化工项目入园入区政策及环境风险防控要求的基础上,着力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瓶颈。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有关规定,注重在建设要求、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强化管理,提升安全运营水平。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三)强化财政金融支持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制定政府性资金引导支持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提供针对性、专业化和差异性金融服务,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探索设立氢能产业基金,推进氢能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等市场化融资新路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氢能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产业投资管理,鼓励创投资金在氢能产业中投资发展。(四)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加强氢能安全管理制度研究,建立健全氢能全产业安全规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地方政府氢能产业发展属地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预警氢能生产储运装置、场所和应用终端的泄漏、疲劳、爆燃等风险状态,有效提升事故预防能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提高氢能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编辑:风氢扬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山西省发改委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爱德曼的市场“秘籍”:装备平台上技术和成本的“双壁垒”

    爱德曼的市场“秘籍”:装备平台上技术和成本的“双壁垒”

    氢云链2022-7-13 14:51
    2022年是中国氢能产业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各行业“双碳”规划陆续制定出台,国家产业规划正式落地,各地方政策快速跟进,市场信心确立。随着示范城市群的启动执行,国内氢能产业开始进入产业化、市场化阶段。回顾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过程中,国内氢能产业发展迅猛,涌现出了一批奋起直追的氢能先锋队,并出现了“高铁模式”等一系列氢能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式。随着氢能产业向市场化阶段发展,核心要求也从技术的赶超突破、小规模示范验证向成本持续下降、技术与应用深度结合、扩展应用场景、规模化商业示范运营的方向发展。拥有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降本能力、应用延伸拓展能力的企业更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再次脱颖而出。作为一家独一无二的氢能电化学装备平台,依靠垂直整合模式形成技术和成本双重优势的爱德曼氢能有望在新的产业阶段中赢得先机。爱德曼是国内极少数实现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量产的知名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具备燃料电池系统和核心装备生产线制造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爱德曼已经掌握从膜电极、金属双极板等核心部件到电堆、系统的技术和工艺,成功开发了30KW-223KW的单堆燃料电池系列产品,并具备各类专用模具和生产设备的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垂直整合使爱德曼具备技术快速迭代能力、出众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场景要求迅速提供解决方案,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快速调节生产能力。氢云链希望通过了解爱德曼的企业发展模式,探讨在氢能产业市场化阶段,企业应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和创新,如何才能在市场大潮之中勇立潮头。01双轮驱动,垂直整合在产业发展早期往往存在两个特点:(1)存在大量的试错过程,技术迭代迅速,对供应商配合度要求高;(2)产业链配套匮乏,难以寻找上游供应商,即使找到供应商也由于经济性、研发理念等问题难以跟上迭代速度。国内本轮氢能产业发展热潮之初,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小,前景不明朗,产业链不齐全,进口的零部件及设备更是天价。为解决产业链难题,攻克“卡脖子”难关,企业往往需要自行攻克大量技术和产业化的难题,因此头部企业都具备一定的垂直整合能力。爱德曼是在垂直整合上做得最彻底的企业:实现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和系统方面自研自产。爱德曼已经掌握从膜电极、金属双极板等核心部件到电堆、系统的技术和工艺,成功开发了30KW-223KW的单堆燃料电池系列产品。实现了生产设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爱德曼已具备工装模具、专用设备及生产线产业化(如金属双极板冲压模具、激光焊机生产线、CCM自动喷涂线、活化测试线等)的生产能力。爱德曼高度的垂直整合能力在国内燃料电池企业可谓独树一帜,也拥有了别样的产品优势。“在爱德曼这个平台上,燃料电池只是若干产品中的一个,这个平台上的产品还包括金属双极板、膜电极、电堆等核心零件和70%以上自主生产的装备生产线产品等,这个平台未来还会孵化出更多不同的产品。全国没有一家燃料电池企业能够100%自研自产三大核心零件,更没有一家能够自产主流生产线,这是爱德曼和其他厂家最大的不同。”爱德曼董事长徐黎明向氢云链说道。更重要的,垂直整合造就了是爱德曼的技术快速迭代能力和成本优势,形成了技术和成本的双重壁垒。02技术与成本的双重壁垒氢能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应用场景和使用需求快速增加,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很快。行业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增长机会,在此情况下,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和成本壁垒,只有不断的创新和迭代,产品的小规模迭代比大规模生产更为重要,也更为现实。爱德曼贯通产品和设备的研发生产,不是为了简单地显示企业的技术能力,也不是把产业链上下游的投入和产出做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为了实现产品开发的高效快速迭代,保持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产生1+1>2的效应,把握市场机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创新并保持技术优势已经不容易,更难的是长期一直保持这个状态。目前爱德曼的技术和产品已经迭代到了第9代,其国产化自主生产线也已经迭代到了第5代。持续的技术创新已成为爱德曼的核心壁垒之一。在核心零部件方面,爱德曼将金属双极板镀层的电阻从400mΩ/cm2降到了15mΩ/cm2,再到5mΩ/cm2——美国能源部曾要求2020年金属双极板的接触电阻要低于20mΩ,爱德曼远超国外标准。在电堆方面,爱德曼223KW单电堆在4月通过了国家机动车检测中心强检,体积功率密度达到5.18KW/L,其它各项参数均为行业先进水平。燃料电池应用场景的扩展更是直接反应了爱德曼的优势。“产品应用拓展考验的是对燃料电池的理解:往哪做?怎么做?我们的产品研发非常快,对于我们关注的领域,三~四个月就会进行技术的变化迭代,进而形成产品整个设计,从而快速提供产品和方案。”爱德曼已经实现了从动力系统到发电系统、从移动式到固定式的产品发展。装备制造能力进一步放大了爱德曼氢能的技术优势。“装备制造能力让我们在每升级一代产品的时候同步升级工艺和工艺装备。我们的生产线都是柔性生产线,可以兼容第一代到第九代产品。设备能力配合我们的产品研发能力,使得我们迭代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徐黎明说道更重要的是,从材料、技术到设备的快速迭代能力,让爱德曼在降本道路上始终领先,而成本正是影响当下氢能产业化的核心因素。“成本的下降是多方面努力共同的结果,这种系统性的能力目前在行业内应该还是稀缺的。”徐黎明表示。“目前爱德曼拥有五个生产研发基地,分布在浙江、北京、上海、广东和山东,每个基地都是全套的膜电极、金属板和电堆,每条线的产能现在是两千台,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垂直整合并不是简单向上和向下延伸整合,还要能够做系统整合,更关键的是能够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并把握合适的时间节点完成技术和成本的突破,才能在市场化竞争中形成壁垒,占据优势。03坚持实践和市场化的发展方向爱德曼认为,氢能产业市场的机会与挑战将来自于市场化阶段,那才是一场可以真正验证一个公司持续技术创新、长期降本、规模化生产等综合实力的比赛,“我们拥有这个实力,所以很看好未来爱德曼可以在行业里保持持续领先。”爱德曼一直以市场化作为企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宗旨。一是重视产品验证。爱德曼是国内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最多的企业之一,也是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系统实车验证最多的企业之一。早在2020年底, ...
    营收年复合增长285%,2021年扭亏!上海治臻科创板IPO拟募资12亿

    营收年复合增长285%,2021年扭亏!上海治臻科创板IPO拟募资12亿

    氢云链2022-7-1 14:49
    近期氢能企业IPO似乎迎来了一波热潮,继28日捷氢科技、29日国富氢能之后,6月30日,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治臻新能源”)在上交所披露了科创版IPO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治臻新能源本次拟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1070万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 25%,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 4268.4545 万股。本次发行全部为新股发行,原股东不公开发售股份。拟募集资金总额为122063万元,其中67133万元用于扩建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生产项目,28930万元用于上海治臻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6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一、治臻新能源股本情况招股说明书指出,治臻新能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陈关龙、蓝树槐、彭林法,三者合计控制公司 37.74%的股份,为一致行动人。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相互间不存在亲属关系,实际控制人近亲属亦没有控制与发行人具有相似业务的企业。但本次发行后,实控人所持有的股份将进一步下降。本次发行前后前十大股份持股情况(以发行1070万股计算)如图表1所示。图表1 治臻新能源发行前后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来源:治臻新能源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指出,2016 年 3 月,以陈关龙、蓝树槐、彭林法合伙成立的上海氢捷为主联合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设立了治臻有限(治臻新能源前身),治臻有限设立时上海氢捷持有90.91%的股份,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持有9.09%的股份。其中上海氢捷于2015年成立,陈关龙、彭林法、蓝树槐分别持有62.5%、34.5%、3.0%的股份。二、金属双极板业务独占鳌头,客户集中度高报告期内,治臻新能源的应收主要来自金属双极板相关业务,相关的应收情况如图表2所示。招股说明书指出,最近三年治臻新能源已累计为客户供货超过 150 万片金属双极板,2021 年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在 50%以上。同时,招股说明书指出,报告期内,治臻新能源前5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均超过了94%。图表2 治臻新能源报告期内应收情况来源:治臻新能源招股说明书虽然治臻新能源三项业务营收均在增长,但金属双极板销售形成的收入增长快速,其营收占比由2020年和2019年的80%左右升至2021年的91.05%。招股说明书指出,报告期内发行人主要产品金属双极板的总体产能、产销情况如图表3所示:图表3 治臻新能源金属双极板产能、产销情况来源:治臻新能源招股说明书三、营收暴涨,毛利略有下降报告期内,治臻新能源主要财务数据如图表4所示,治臻新能源营收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85%,且2021年实现了扭亏,完成净利润2016.17万元。图表4治臻新能源主要财务数据来源:治臻新能源招股说明书另一方面,报告期内,剔除股份支付影响,治臻新能源综合毛利率如图表5所示,公司综合毛利率自2020年度的30.98%下降至28.67%。图表5治臻新能源毛利情况来源:治臻新能源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指出,综合毛利率下降的原因包括: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产品生命周期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部分产品进入量产阶段后,为了保证供求双方的利益平衡,产品销售单价下降。而随着公司持续购入生产设备及苏州治臻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公司金属双极板的产销量持续提高,逐渐产生规模效应,产品单位成本下降,带动金属双极板定价下降。另一方面,终端对于毛利率水平低的产品需求上升。招股说明书指出,2021年度金属双极板毛利率略有上升,其中成本较2020年度下降明显,而售价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图表6 治臻新能源金属双极板毛利情况来源:治臻新能源招股说明书四、拓展PEM电解槽新业务招股说明书指出,治臻新能源开发出了第一代PEM电解槽用双极板,初步形成了250kW级电解槽双极板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将产品与服务逐步向水电解制氢领域拓展。目前治臻新能源有低成本金属双极板设计及工艺开发和单堆50标方质子交换膜电解槽2个在研电解槽项目。招股说明书指出,治臻新能源专注于氢能行业核心部件的研发和制造,以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供应商为战略目标,助力燃料电池商业化运营。与此同时,利用金属双极板设计与制造的技术优势,深耕 PEM 电解槽用双极板,助力加快兆瓦级 PEM 电解槽推广及运行,将产品与服务逐步向水电解制氢储能领域推广。编辑:风氢扬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氢云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 ...
    国富氢能科创版IPO,募资20亿拓展电解槽和液氢新业务

    国富氢能科创版IPO,募资20亿拓展电解槽和液氢新业务

    氢云链2022-6-30 14:40
    在捷氢科创版上市受理第二天,国富氢能于6月29日在上交所披露了科创版IPO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国富氢能本次拟发行不超过3010万股,占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的比 例不低于25%,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20144488 股。本次发行均为新股,不涉及股东公开发售股份。本次拟募集资金总额为20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氢能装备产业基地三期项目,其中拟新增年产8万支III型瓶、500套水电解制氢设备产能,液氢及Ⅳ型瓶研发中心项目,另外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项目。一、国富氢能股本情况招股说明书指出,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邬品芳和王凯。两人合计控制公司 24175987 股,占比26.85%。王凯系邬品芳配偶的姐姐的女婿,两者为一致行动人。本次发行完成之后,实际控制人邬品芳和王凯控制公司的股权比例将进一步下降。本次发行前后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如下所示。图表1 国富氢能发行前后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来源:国富氢能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指出,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张家港富瑞氢能装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由上市公司富瑞特装及新云科技共同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 2000 万元,两者分别持股70%和30%。另一方面,邬品芳持有新云科技 28.35%份额,王凯持有新云科技 14.96%份额,两人合计持有新云科技 43.31%份额。二、储氢、加氢业务为两大王牌报告期内,国富氢能营收来自车载供氢业务和加氢站业务。相关营收占比情况如图表2所示。图表2 国富氢能营收占比情况来源:国富氢能招股说明书从营收情况来看,加氢站成套设备占比上升明显,但车载供氢相关业务整体占比仍接近60%,报告期内,国富氢能车载储氢瓶的产销情况如图表3所示。图表3 国富氢能产销情况来源:国富氢能招股说明书三、营收上涨,毛利下降报告期内,国富氢能整体营收情况如图表4所示,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36.7%,但净利润下滑。图表4 富氢能整体营收情况来源:国富氢能招股说明书国富氢能2021年毛利率下滑明显,如图表5所示,国富氢能来自储氢和加氢业务的毛利率均下滑。图表5 国富氢能毛利率情况来源:国富氢能招股说明书由于供氢相关营收整体占比接近60%,而供氢系统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20.22%降至2021年的9.9%,相关零配件的毛利率更是从2020年60.25%降至2021年8.42%。招股说明书指出,车载供氢业务毛利率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系自身产品涨价幅度小,下游整车厂商会将产品降价压力转嫁至上游供应商,公司单位产品的销售增幅仅 6.77%,但储氢瓶的主要原材料碳纤维、铝管的市场价格上涨显著,其中碳纤维采购单价同比上升 26.87%、铝管采购单价同比上升 7.62%,导致直接材料成本占销售单价的比例上升了 7.01 个百分点,同时受公司新增产能产线影响,单位制造费用占销售单价的比例上升了 3.22个百分点。四、聚焦电解槽、液氢新业务招股说明书指出,在氢制取环节,发行人 1000Nm³/H 碱性水电解槽样机已成功下线,此外,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将引进先进智能化生产设备,新增 500 套水电解制氢设备的生产产能。另一方面,国富氢能首套 10吨/天氢气液化装置已完成研制,并于2021 年公司与齐鲁氢能签署《一期氢能一体化项目》,合同金额为 11995万元,公司将向齐鲁氢能提供氢气液化装备。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大对氢能装备行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在制氢、储氢、输氢、用氢等产业环节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打通可再生能源与绿氢、氢液化及液氢储运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目标打造氢能领域全产业链高端装备提供商。编辑:风氢扬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氢云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中国合资公司上市?巴拉德加快在中国本土化战略转型布局

    中国合资公司上市?巴拉德加快在中国本土化战略转型布局

    氢云链2022-6-23 10:01
    巴拉德是燃料电池企业的代表企业,也是最早布局中国、参与中国燃料电池产业建设的外资企业。截至6月21日,巴拉德美股最新收盘价为6.48美元/股,纳斯达克市值仅为19.32亿美元。巴拉德股价最高曾在2000年一度达到144.94美元/股,随后股价持续下跌。受全球量化宽松的利多影响,疫情期间巴拉德股价曾涨到42.27美元/股,但在2021年2月10日,巴拉德宣布增加其先前宣布的3.5亿美元增发规模至5.5亿美元后,股价持续下跌,与纳斯达克2021年的高歌猛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纳斯达克直到今年年初才开始大幅回调)。巴拉德股价走势图巴拉德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不佳的原因或与2021年财报业绩表现不佳有关。从2021年财报看,巴拉德2021年营收1.05亿美元,基本与2020年持平,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1.14亿美元,同比下降122.34%。表明在全球燃料电池市场火热情况下,企业开始分化的态势。从营收占比看,中国仍然是巴拉德最大收入市场。2021年中国地区营收占比37%,比2020年中国地区的53%下降了16%、比2019年中国地区的45%下降8%。来自中国营收的减少对巴拉德的营收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巴拉德侧重与交通方面业务。中国2021年氢能产业较2020年是有明显的改善的,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例,2021年产、销和上险量分别完成了1777辆、1586辆和1885辆,而2020年分别为1199辆、1177辆和1499辆。虽然整车数量不算多,但燃料电池装机量出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燃料电池汽车装机总量为78509.9kW,而2021年则达到了172899kW,增长1.2倍!市场环境变化不大,为何巴拉德在中国的营收连续减少?氢云链分析原因为:(1)受疫情和中国补贴政策延迟影响,中国市场订单不足影响业绩;(2)海外企业技术优势在逐步缩小,国内燃料电池系统和电堆的国产替代基本完成;(3)早期依靠产品贸易、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策略开始失效,巴拉德本土化程度略显不足。其中,国产替代因素对诸如巴拉德这样的外企造成了显著的影响,早期贸易模式失灵,外资企业需要调整策略,深耕中国市场。图1 2012年巴拉德各地区营收占比情况 来源 2012年财报图2 2021年巴拉德各地区营收占比情况 来源 2021年财报巴拉德正在深耕中国市场公开信息表明,近期,巴拉德在国内本土化的布局明显加快,相关项目如下所示:1、2022年5月5日,巴拉德动力系统宣布,已与威驰腾(福建)汽车有限公司、善水资本香港有限公司和汇达交通服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加快香港商用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善水资本此次与巴拉德共同出资完成了对威驰腾的A轮投资,以资助其零排放商用车的设计和制造。此次A轮融资将支持威驰腾的公司发展、研发和制造平台,包括其面向国际市场的零排放氢燃料电池卡车、公共汽车和专用特种汽车的业务开发与扩展。项目合作初期,巴拉德将协助威驰腾推出一款全新的氢燃料电池双层巴士,并计划于2022年由汇达交通在香港进行示范展示,作为其逐步采用零排放车辆替换香港现有巴士车队计划的组成部分。2、2022年6月16日,2022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成功举办,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首席执行官麦楷文表示,投资17.6亿元在上海建立研发总部。立足上海、扎根中国,带来更多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此次大会上,巴拉德也作为重大产业项目签约企业出席。3、香港首台电池双层巴士在6月19日投入服务,汇达交通服务有限公司早先已经预热过的氢燃料电池双层巴士也交付城巴。该车是来自福建威驰腾的WSD6121BR3FCEV,使用巴拉德的电堆,储氢则来自中集合斯康。香港正式交付的双层氢燃料电池巴士也正是早前巴拉德、威驰腾、善水资本签署的合作协议的一部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交付,可见巴拉德在项目的推进上是较快的。而其所配套的电堆则来自于潍柴与巴拉德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巴拉德是否会在香港完成上市?目前,巴拉德已实现在德国、加拿大和美国的三地上市。作为全球燃料电池头部企业,巴拉德同样面临净利润持续为负、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的缺钱境遇,这也是当前所有氢能企业的共性需求。据彭博3月12日消息,巴拉德动力系统首席执行官Randy MacEwen在周四的业绩电话会议上说,巴拉德公司和中国潍柴动力已讨论将燃料电池合资企业上市,关于IPO的潜在条件和时机仍在讨论中。据悉,加拿大的巴拉德和中国的潍柴动力于2018年成立了合资公司,双方共同出资11亿元人民币,潍柴动力占51%股权,巴拉德占49%股权。事实上,有关巴拉德再次上市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声明并没有提及具体在哪上市,但除去美德加,较为不错的上市地区也仅剩英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等,而除中国以外的地区营收占比过低,并不是理想的上市地区。随着在中国的不断深入布局,巴拉德或其合资公司在港股甚至A股上市都不是令人意外的事情。编辑:风氢扬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来源:氢云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美锦能源发布首份ESG报告:持续探索行业绿色发展

    美锦能源发布首份ESG报告:持续探索行业绿色发展

    氢云链2022-6-14 14:42
    随着国家“双碳”、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的全面推进,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也从CSR(企业社会责任)向ESG(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责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转变,体现了对企业发展质量的更高要求。ESG正在重新定义企业的社会价值:兼顾有利于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比单纯的业绩增长更重要。近年来,气候变化正逐渐取代公司治理和社会议题,跻身成为ESG议程的首要议题,ESG评定的推行给传统能源行业,尤其是煤化工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双碳”目标、绿色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煤化工行业对ESG的关注。在此情况下,如何应对ESG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所有企业需要面临的难题。对处在风口浪尖的传统能源行业而言,探讨ESG发展更是当务之急。5月30日,美锦能源(000723.SZ)发布了的企业首份ESG报告《2021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全面阐述了美锦能源2021年度在环境、社会及管治方面的管理举措与实践表现,从“走进美锦、低碳发展、坚守品质、以人为本、回馈社会”五个方面,对美锦能源的ESG管理体系、能源、供应链、生产制造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披露了在环境保护、员工的成长关怀及社会公益方面所做的努力。结合企业碳中和报告,更详实地描绘了美锦能源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愿景。作为国内最大的独立商品焦生产商之一、氢能产业链头部企业之一,美锦能源的ESG报告有何特点?对于传统能源企业的ESG发展和碳中和实践又有何借鉴意义?氢云链通过解读《报告》,提炼出美锦能源ESG报告的三个特点,为传统能源企业在ESG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积极探索ESG管理体系ESG是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国内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穿过表象,ESG管理体系在中国发展方兴未艾,很多企业对ESG仍不知其所以然。煤化工行业是碳排放问题大户,ESG理念对于煤化工行业并不全是利好,一直希望对煤化工能源进行改变和削弱,并通过“负面筛选”的策略,让资本从煤化工行业逐渐退出,以此达到减碳的目的。在此情况下,煤化工行业需要给出优秀的ESG方案,厘清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目标,建立市场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其中明确管理理念、管理体系和责任人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事项。在《报告》中,美锦能源对企业ESG管理理念和体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美锦能源ESG理念:创新转型,双轮驱动美锦能源着力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变,以“煤-焦-气-化”产业链和 “五个一”(一点、一线、一网、一中心、一平台)为发展战略。一方面,美锦能源积极开展用能管理和能耗分析工作,并通过设备改造升级与能源综合高效利用等举措,进一步提高了能源管理的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以“吃干榨净”开拓转型之路;另一方面,美锦能源早在2016年就布局氢能产业,搭建起氢能供应体系、装备制造体系和示范应用体系,并孵化多家氢能产业链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氢能头部企业。美锦能源ESG管理架构:董事会承担直接责任根据《报告》,美锦能源设置了完善的ESG管理架构,将董事会作为公司中最重要的领导角色,直接管理并监督公司的环境、社会及管治事项,并为此承担责任。同时,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安全环保委员会及ESG工作小组,负责公司的ESG相关工作和具体工作事项。对于ESG的重要性议题识别与判定,美锦能源结合GRI标准,同时全面梳理参考了MSCI等资本市场指数评级所关注的行业ESG议题,识别出了美锦能源17项重要性议题,并通过与各类利益相关方进行深入访谈及问卷调研,确认各议题的排序,以推进其ESG管理纵深发展。通过董事会直接对企业ESG方案负责,强化了企业对ESG理念的认知,提升了企业的责任感,有利于将ESG理念融入到公司的生产经营环节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三大行动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双碳”目标实现是ESG报告的重点。美锦能源在低碳发展、绿色赋能方面成果显著,在今年1月率先发布焦化行业内首份企业碳中和报告。在《报告》中,美锦能源进一步阐述了其在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行动。《报告》表示,早在五年前,美锦通过布局氢能开始了自我革命,已探索实践出了一条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的示范之路,并于2021年全面启动碳中和行动。同时,美锦能源亦关注气候变化为美锦带来的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报告》中重申了美锦能源在 204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并表示将通过能源转型、持续创新和绿色运营等行动,保障其极具雄心的碳中和目标实现。能源转型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受到技术水平、投资、产品需求和成本的限制,煤化工企业无法快速从根源上实现本领域的碳中和。另一方面,煤化工生产的大量副产氢气(炼焦过程排放的尾气中有大约55%为氢气),可以直接用于储能、发电,特别是用于车载燃料电池系统为车辆提供动力。同时,煤化工的供应链涉及的运输环节大量重型卡车的运力支持,该部分的碳排放已成为除生产外的第二大排放源。能源转型“双管齐下”。一方面,美锦能源注重自身运营过程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将光伏发电、节能产品大规模运用于新建项目中,推进能源转型;另一方面,美锦能源亦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布局,从制氢、氢气储运、加氢站网络建设及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各环节全面推进氢能产业链建设。氢能业务成绩显著。在氢能产业布局方面,美锦能源作为行业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公司之一,始终重视并已完成了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上游搭建氢气制-储-运-加-用产业链;中游搭建从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整车制造的核心装备产业链,探索了从研发-生产制造-商业化应用的“氢能源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打造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集群。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投入技术创新。在过去数年中,美锦能源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以推进科研工作,并获得“太原市改革创新企业”等荣誉称号,其研发团队人士超过了150人。科技创新成果逐步显现。除了氢能业务全线开花外,美锦能源在电容炭材料方面也实现了突破。美锦能源通过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团队合作,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开发了生物质基电容炭中试制备技术,目前建成10吨级电容炭中试线,实现超级电容活性炭的国产化,其一期电容炭产业化项目完成后将具备年产500吨电容炭的生产能 ...